之所以出现这一局势,有业内人士指出,“看似意外,实属情理之中”。一方面,“新四化”浪潮席卷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网联、共享出行等新技术纷纷涌现,种种迹象表明汽车行业将进入大变革时代。特斯拉的初步成功,已给所以企业做了示范;而传统汽车巨头,反而限于各种因素在争抢新能源市场的赛道上,并未充分占得先机。这就让未来庞大的新能源市场,出现了“权力真空”,理论上谁都有机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众多产业都必然面临触及天花板的困境。而造车是这些行业巨头试图解决传统行业触及天花板的瓶颈,通过发展新赛道来让自家公司获得持续不断发展动力的不二选择。为此,很多企业和企业家不惜all in,雷军甚至说出来那句颇具悲壮色彩的话,“造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但造车本就不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入局也意味着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势必会掀起一股“血雨腥风”,究竟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许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知道答案。
而在众多跨界造车新势力中,目前已大手笔投入、广泛布局者为数还不多,在已有的几家中,宝能模式受关注最集中,相对也更为被看好。有观察者指出,目前看宝能造车走的是一条“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坚持创新吸纳新模式的战略”,这一战略不仅讨巧,而且更长远。
坚持自主技术研发 多领域不断获得重大突破
过去一段时期,“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广泛存在于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之间。其中,联想、华为作为国内两大代表性科技企业,在公司发展的道路上截然相反,前者是贸工技的代表,而后者则是技工贸的代表。时至当下,华为取得了更伟大的成就,已然为这个争议给出了最终的答案:中国企业想要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走“技工贸”之路。
反观新能源造车,更多的依靠“买买买”,也许会一时占先,但更为长远来看,只有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才是真正胜出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所有跨界造车势力中,目前宝能做的更好一点,当然这个好也只是相对而言。但从中折射出的是其战略、其选择的路线问题,其在困难重重、挑战质疑不断中,仍就坚决的坚持大投入自主研发,这也是其被更为看好的根本原因。
自入局造车便致力于全产业链布局的宝能汽车,再坚持持续投入自主研发后,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日,其在动力电池研发等不同领域又频传新动态。
5月10日,宝能集团官方发布信息消息称,继单日授权32件专利后,其旗下动力电池板块聚创新能源专利申请再创新高,单月专利申请量破百。2021年4月聚创新能源新申请101件专利:其中发明82件,实用新型19件,发明专利占比81.19%。目前,聚创新能源2021年累计申请专利282件:其中发明204件、实用新型78件;2021年累计授权专利77件,其中发明18件、实用新型59件。
5月19日,其有对外公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宝能汽车旗下前海七剑研发的宝能汽车BNLINK车联网平台一次性通过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符合性验证检测,顺利拿到企业平台符合性报告。企业平台符合性报告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准入和产品准入的前置条件,本次公告的获取为宝能各个新能源车型的顺利生产与上市奠定了平台基础。同时,也标志着宝能汽车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又迈出了一大步。
坚持不断创新变革 率先建成直营体系获得先机
汽车产业是伴随两次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支柱性的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油车无论是技术还是营销模式,都已非常成熟。然而技术在变革,时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这种大变化中,谁能给更快更好的拥抱变化,实现变革、引领变革,才能最终胜出。
在汽车领域,除了技术的创新外,营销模式也在悄然起着变化。新势力中,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都选择了直营店模式。这给汽车行业带来的震动,实际上不亚于“四化”带来的改变。
而在众多跨界造车势力中,宝能汽车,是第一个开启直营模式,并第一个在全国建立起了完善的直营服务体系的车企。
据悉,宝能汽车集团已经成覆盖全国二百多个城市的直营服务体系。随着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直营服务体系正有序建成,宝能汽车如同有了可以感知全国市场的千只触角,能时时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并以此为依据,丰富服务品类和服务品质,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宝能汽车集团直营店在全国各地的遍地开花,可以进一步了解客户需求,让购车客户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服务和体验,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也正是在这样的信息交互之间,用户对品牌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实现更大的认同,用户粘性也由此提升;宝能汽车也由此能更快感知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并将其作为后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同时有分析认为,随着宝能汽车集团直营店模式的优势开始凸显,除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宝能汽车加速“抢人”形成集聚 构建高效人才生态
除了以上两点,人才的运用储备也极其重要,起着基石的作用。宝能入局汽车行业,在历经短暂的高层管理人员变动后,便逐步形成了以大谷俊明为首的日系高管管理团队为主,搭配国内高管团队的高层管理框架。
这一架构在近期迎来新变化,人才配备得到进一步加强。2月23日,宝能汽车宣布,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经营管理委员会成员、采购公司总经理管宇日前加盟公司,担任集团常务副总裁,与大谷俊明共同负责全面经营管理工作。时隔两日,宝能汽车再度向外公布,北汽集团零部件平台——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陈宝加盟公司,担任集团副总裁,分管零部件业务。
结合管宇、陈宝二人的任职经历以及业内评价来看,二人都是汽车行业的干将,经验丰富且都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成就。
造车不易,跨界造车更不易,将面临更多挑战。因为汽车行业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时也是人才密集型企业,对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回顾自宝能2017年底入主观致汽车,正式开启造车之后的表现,我们发现,通过快速整合,3年间推出1款全新车型、2款升级车型,虽然销量仍还只是差强人意,但将濒临走入绝境的观致重新拉回主赛道,品牌得以焕新,其表现仍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其自有高端品牌也即将发布,自建西安汽车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是克服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顺利如期建成投产。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人才战略与人才管理密不可分。一方面,宝能在人才架构上,搭建了“国际化人才+本土精英”相结合的管理团队:汽车行业需要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能够理解本行业在全球各国的发展态势;同时作为新兴势力,必然要以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基,本土精英人才自然也必不可少。因此,宝能汽车的这一人才架构,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更为高效、有预见性,既立足高远,又脚踏实地。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宝能汽车在众多跨界造车势力中,成为被看好的那一个。但客观而言,其离成功还非常远,也暴露出自身仍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有待其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正如前言,未来竞争只能是愈发激烈,若干年后究竟最终哪几家会胜出,仍有待长期观察。